您當前所在的位置為 首頁 / 人物訪談
近日,第13屆亞洲品牌盛典在香港舉辦。恒鑫租賃總裁張利鈞獲評融資租賃“中國十大領軍人物”。
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國內融資租賃業進入新一輪調整期,目前發展狀況如何、遭遇了哪些挑戰,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同時,今年5月融資租賃業由此前的多頭監管劃歸銀保監會統一監管,對于這一改變,業內接受程度如何,又做了哪些適應性措施,也引人關注。對此,《上海金融報》記者專訪了張利鈞。
《上海金融報》:國內融資租賃行業發展已超10年,當前的發展狀況如何?
張利鈞:2006年末,我國融資租賃的業務總量約80億元,截至今年6月末,租賃合同業務余額已達6.35萬億元,融資租賃企業已突破萬家。但目前國內融資租賃行業滲透率仍較低,2016年資產總額占固定資產投資額比重不足5%,而發達經濟體的該項指標為15%-30%;同時,直租業務的比例相對較低,仍有較大成長空間。
不過,2016年以來,融資租賃行業整體業務增長放緩,近三年業務合同余額增長量逐年下降,預計2018年全年增加量將持續走低。在去杠桿、嚴監管的宏觀形勢下,融資租賃行業發展形勢日益嚴峻,面臨著融資渠道太過狹窄、資產運營能力較弱、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可以說迎來了發展拐點,必須加速轉型,方能破局。
《上海金融報》:今年5月,融資租賃行業正式劃歸銀保監會監管。統一監管后,將對行業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張利鈞:融資租賃行業多頭監管由來已久,分為金融租賃公司(中國銀保監會審批設立)、外商融資租賃公司(由商務部授權各省、直轄市的商務委審批)和內資試點融資租賃公司(由各省級商務委受理后轉報商務部和國稅總局聯合審批)。
今年5月,商務部公告將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典當行業務經營和監管規則職責劃給銀保監會,標志著超過2萬家類金融機構監管權統一。究其根源,首先是為了避免監管“政出多門”、“兩張皮”現象,這也是統一監管標準、形成監管合力的必然要求。其次,有利于銀保監會對三類組織進行全面清理整頓,有利于消除監管阻力和監管真空,遏制經營不規范或違規行為。再次,這符合“強化金融機關的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要求,有助于引導行業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更重要是有助于維護金融穩定。
長期以來,與金融租賃公司相比,對融資租賃公司的監管明顯不足,部分融資租賃公司成為“影子銀行”,以發放信貸為主要業務。統一監管后,“類信貸”和通道業務將受到進一步抑制,有利于融資租賃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對不同類型的融資租賃公司來說,統一監管產生的影響也各不相同。首先,大量外商系租賃殼公司可能會被清理;大量以通道為主業的民營租賃公司,牌照功能喪失,多小散弱的融資租賃公司或逐漸被市場淘汰;對專業經營的正規第三方租賃租賃公司來說,統一監管影響不大。
《上海金融報》: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有哪些問題與風險需要特別關注?
張利鈞:展望未來,行業將加速分化。初步形成發展定位的各類金融租賃公司特點將更加鮮明突出;產業系公司將更加注重產融結合發展,專注細分領域,瞄準特定細分市場深耕細作;銀行系公司注重憑借資金端優勢和資本規模優勢,利用資本市場,爭做行業巨頭。
同時,適租資產品類將進一步擴展。根據原銀監會下發的《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規定,租賃物應為固定資產。然而,若租賃物僅限定為固定資產,則市場上眾多中小企業、國家重點扶持的涉農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將無法通過融資租賃這一方式進行融資。雖然在實際監管中有窗口指導,調整固定資產的經營范圍,但參照國外發展經驗,為發揮金融租賃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未來將會進一步擴大租賃物范圍。
第三,根植租賃本源,加大直租和經營性租賃。我國融資租賃市場規模已穩居全球第二位,但"融資功能大于融物"的現狀和"類信貸"定位,并未突出體現融資租賃的核心價值。而直接租賃作為融資租賃的主要模式之一,兼具"融資+融物"的屬性,可幫助生產類及服務類企業擴大產能或置辦辦公設備,也可以實現對制造類廠商企業的促銷功能。今后將進一步提升直租比例,鼓勵經營性租賃,減少融資性租賃。